“十四五”时期,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围绕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主旋律,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任务更加迫切。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发改环资﹝2021﹞969号,以下简称《规划》),为“十四五”时期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加快促进我国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
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强调使资源充分利用、废弃物尽可能少,其中包括节约能源、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这与低碳发展的目标是协同一致的。
纵观全球,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来推动实现经济绿色增长和气候目标,已成为必然趋势和共识路径。2020年3月,欧盟发布新版《循环经济行动计划》。,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利雅得峰会共同宣言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核可《碳循环经济(CCE)平台》以及其减少、再利用、循环利用和消除(4R)框架。2021年2月,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公布成立“全球循环经济与资源效率联盟”
(GACERA),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促进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路径。
从国际国内长期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来看,通过更好地生产、使用和再利用原材料和产品,可有效减少原料和产品在生产、运输、销售和处置的全生命周期中产生的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可有效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据统计,我国已通过开展循环经济活动每年减少CO2排放超十亿吨,未来仍有巨大的减排空间和潜力。据联合国环境署研究测算,通过发展循环经济结合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举措,到2050年可以减少约28%的全球资源开采量,减少63%的CO2排放。
从我国国情来看,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也是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有效手段和必然选择。从资源禀赋来看,我国一些主要资源人均拥有量低、对外依存度高,例如:我国主要金属资源人均储量与世界人均水平相比,铁矿石为17%,铜资源为17%,石油为11%,铝土矿为11%,天然气仅为4.5%。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看,为实现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远景目标,从2020年到2035年我国国民经济仍需保持一定增长速度。从我国着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新形势来看,扩大国内需求、激活消费市场,将不断释放居民消费潜能,汽车、家电、服装、食物和其他日用品需求将不断加大。总之,经济的增长和消费需求的提升,必然导致资源消费需求增长,资源供需矛盾仍将进一步加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无疑是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虽然近20年来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仍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和挑战,我国资源利用效率总体上还不高,有色金属等一些关键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较发达国家仍有差距,“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尚未根本性扭转;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尚未健全,大宗工业固废、建筑废弃物等仍以低值化利用为主;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创新及转化不足,缺乏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循环经济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体系亟待完善等。在此背景下,《规划》的发布实施,将为解决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起到重要的引导和支撑作用。
《规划》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构建绿色发展政策体系”总体要求,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从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全过程对“十四五”时期循环经济发展作了系统部署。一是在工业生产方面,着力建设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通过推行重点产品绿色设计、强化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推进园区循环化发展、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推进城市废弃物协同处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是在农业生产方面,通过加强农林废物资源化利用和废旧农用物资回收利用、推行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建立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三是在社会生活方面,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通过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提升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水平、规范发展二手商品市场,建设资源循环型社会。
国蓝无尤集团本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聚焦民生,关注生态,改善环境,绿色发展,创新驱动,在构建废旧物资循环体系方面,超前谋划,超前布局,自主研发了“国蓝无尤城市智能管理系统”,依托互联网+5G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终端设备+垃圾清运车辆+垃圾分拣中心(工厂)+再生资源竞价出售系统+政府企业双网融合大数据运营管理中心的创新模式,为企业级客户、商户(商场、超市、写字楼、学校、医院、电商、制造业等)、社区提供最专业的最有效的现代化再生资源回收服务及交易平台,为政府、企业和社会提供完整专业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解决方案,制定了建设“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绿色低碳(碳中和)产业园”发展计划。在未来的发展中,立志成为我国最具规模化的“互联网与物联网”相结合的垃圾分类处理与再生资源利用一体化体系应用企业和我国垃圾分类处理领域行业标准制定和应用实践的国家级示范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