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便利,给了小镇村民摆脱土地和传统种养业致富的机会。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让个体经济繁荣起来,部分村民开始依靠一根扁担和两个箩筐走村串户,收破烂。牛棚子村是椑南镇场镇所在地,在当地不少人记忆中,那时的收荒匠既收破烂的锅碗瓢盆,也收鸡鸭鹅毛,只要有利用价值的“破烂”都收。“那时,很多人煤油灯都点不起,所以便靠捡破烂补贴家用,甚至有人开始以此维持生计。”
在这群收荒匠中,刘昌海、赖明水逐渐成为佼佼者。牛棚子的钟昌祥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从事废旧塑料回收10多年,他说,靠收荒起步,上世纪80年代初,刘昌海和赖明水很快在牛棚子街上租下临街铺面,开起牛棚子第一家废品收购点。丢掉扁担和箩筐,两人坐地归商,从收荒匠手中收购废品,然后销往外地。他们开办的废品收购站也成为如今硕大牛棚子废旧物资回收市场的“鼻祖”。
随后几年,见刘昌海和赖明水挣到了钱,当地的效仿者越来越多。“短短几年,牛棚子街上的废品收购站就开了几十家,各种废品都收。”效仿者钟昌祥及牛棚子不少老人说,而大家真正看到废品收购“暴利”,是在刘昌海和赖明水分家后。他们记得,刘昌海和赖明水合伙仅几年便分了家,随后各自自立门户,赖明水在牛棚子办起第一家废旧塑料加工厂,而刘昌海则办起牛棚子第一家PVC管生产企业,并在内蒙古建了分厂。
如今,赖明水和刘昌海都已离开人世多年,但两人创办的企业还在,当地也流传着他们的各种传说。